
清洗废水治理工程
设计依据
1) 广东省地标《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》DB44/26-2001
2)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(GB8978-1996)
3)《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》(GB/T50335-2002)
4)《深圳市表面处理行业生产废水治理工程设计指引》
5)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》GB50101-2005
6)《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》(TJ36-79)
7)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》(GB/T19923-2005)
8)公司提供的废水水质和水量等基础数据。
设计原则
1) 结合污水处理站接纳污水水质水量的实际情况,选择处理构筑物形式和设计参数,确保污水处理系统在运行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调整余地,以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;
2) 处理系统采用经工程实践证明行之有效、技术经济效益明显、适应性强、管理简单、效果稳定,充分保证处理后出水达标排放;
3) 污水和污泥处理设备选用新材料、低能耗、高效率、易维护、性能价格比好的产品。
4) 控制管理按处理工艺过程要求尽量考虑自控,降低运行操作的劳动强度,使污水处理站运行可靠、维护方便,提高污水处理站运行管理水平。
5)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,因地制宜节约占地和减少工程投资;
6) 平面布局结合现有场地和工艺设施,力求布局紧凑简洁、整齐美观;
7) 废水按工艺流程的顺序以依次流经处理构筑物,避免迂回曲折;
8) 动力系统靠近服务池体,以减少主管道长度和减少压力损失;
9) 尽可能按功能分区,方便运行管理;
10) 污泥处理的各单体尽量集中布置,避免污泥管道与污水管道的交叉
设计目标
*废水经过处理设施,排水必须达到全面达到广东省地标《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》DB44/26-2001第二时段一级排放标准要求
废水处理系统原理
废水经管路收集后流至废水站调节池,废水在调节池内均质均量,再由提升泵泵入反应池,在反应池内投加碱、PAC、PAM,控制PH至7.5-8.5左右,经混凝反应后,废水进入沉淀池中进行泥水分离,上清液进入PH调整池,回调PH至中性,废水再进入水解酸化池,该池具有较高的耐冲击负荷,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,废水从下部布水进入反应池,通过固定填料床,在水解微生物的作用下,废水中的有机物被水解分解。并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。
后出水进入接触氧化池一、二,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。废水再进入生化反应池,在池中投加PAC、PAM,进一步混凝反应后,进入生化沉淀池泥水分离,上清液流入计量槽达标排放。
沉淀池及生化沉淀池产生的污泥进入污泥池,再由污泥泵泵入压滤机压滤,滤液回流至调节池,产生的泥饼装袋,委托有资质的环保部门定期外运处置。
工艺流程图